【主题】:中国传统思维智慧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的启示
【主讲】:邱紫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嘉宾,主要研究方向为东方与西方美学史、美学理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时间】:八月十八、十九。
【地点】四川 成都 都江堰
西方文化在经过了近四百年繁荣灿烂之后,因其建立的基础是知性、理性的认识论,终于在当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当原子弹、民族冲突、经济差异、生态危机日益严酷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后现代,当工业文明日益使劳动者厌倦自己所创造的产品并竭力摆脱制度的控制和约束之时,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如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开始反思和表达对理性主义新的看法,他们从思维的角度拷问理性主义的真理性,从荒诞的角度表现人类的生存现状,发泄对理性主义的反感。发起一轮又一轮碰撞铁屋子墙壁的冲锋。
令人欣慰的是,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智慧正在悄悄地改变西方哲学,并且,我们有理由展望,在不久的将来,两种文化背景的认识论将会交融,对人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智慧迥异西方的地方很多,在认识论层面,我们勾勒几点:
中国人反对语言对思维的约束。认为万事万物皆在持续变化的生发过程之中,没有一个绝对可以认识的真理。中国人厌恶下概念,从而对事物作区别和界定,没有兴趣建立和运用逻辑概念人为地建构具备“科学性”的思想体系,而是用“诗性的”语词概念或比喻、象征的方法来表达思想观念。对于什么是“道”、“天”、“理”、“气”、“空间”、“时间”、“心”、“情”、“风骨”、“气韵”、“境界”、“意境”、“美丑”?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给它们下定义。而是用诗的语言,表达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如苏轼《赤壁赋》谈到作者听到洞箫的乐曲声时这样描述说:“客有吹洞箫者,依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舞深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蠡妇!”
在中国,治乱盛衰,祸福转换,此消彼长实属天经地义,深入每一个国民的心中。对西方认可的“进化论”即一条直线笔直地伸向未来毫无热情。佛教的“因缘和合”理论,周易的太极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的“道并行而不悖”“居安思危”均深刻地展示了东方人对万物正反流动转换的哲理认同。必须统一、臣服于“天道”“天理”的护佑下,人类才有可能自由能动地生活。
中国人还坚决反对“二元对立”原则,强调“和为贵”,主张“中庸”,消化极端矛盾,以五音五味杂陈为美。经过一代代智者的努力,终于在语言文字的尽头构建起了一个“非顿非惭”的灿烂思想彼岸。中国人认为,非此即彼、非白即黑、不左就右的世界是人类无法忍受的,是不合乎“道”的。庄子所谓“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禅宗的“昨夜明月正当午”、以及“空中挂剑,石上栽花”,正是思维超越具象的飘逸状态的集中体现。这可以从海德格尔、荣格、弗洛姆、德里达、德勒兹等人和铃木大拙、手冢富雄等日本禅宗大师的沟通并从中获益上得到鲜明的理解。尤其是当美籍日本学者阿部正雄的《禅与西方思想》把东方禅的思想同整个西方哲学做比较并以横空出世之势震惊西方之后,东西方哲学在这里终于和解。
综上所述,本次课程将会带领我们走入西方文化的核心哲学背景,遨游东西差异的自由世界,体察沉淀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些难以言说的美妙精神,重新塑造我们在异化了的当代,几近湮灭的文化自信,从认识论的层面加深对古老智慧的理解,并以此为指导,冷静、睿智地看待我们生存的时代,过一种优雅、有品位、诗意栖居的人生。
- 2012-10-12·成都明伦书院推荐阅读书目
- 2012-06-04·“三教合一”之我见
- 2011-12-08·不到楼兰非好汉(二)
- 2011-12-08·不到楼兰非好汉(一)
- 2011-12-08·不到楼兰非好汉(三)
- 2011-12-08·不到楼兰非好汉(四)
- 2011-12-08·不道楼兰非好汉(五)
电话: 028—86006188
余老师: 18981987998/15881013569(微信同号)
传真: 028—86006188
Email: cdmlsy@sina.com
Design by Hui Du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