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传
来源:未知  日期:2012-09-04 17:12  点击:  字号: T | T

 

编辑推荐

  世间,一人也;古今,一理也。至道又奚其二?江汉朝宗于海,人类进化必有所诣,九流百家必有所归。奚其归?日:归至道!如何诣?日:内觉!

内容简介

  《徐梵澄传》经孙波先生的执著坚持、多年努力,终于在徐梵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得以问世。孙波先生书写这一传记,是一种充满敬意、情感和责任心的投入。顺着其思绪、激情和优美生动的文笔,我们终于可以“走近徐梵澄先生”,鲜活地认识一位“大隐于市”的学术大师,深刻体会他毕其一生来追求“超越与会通”的学术意义和人生境界。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获得了新生,学界名流亦层出不穷。然而,透过学术讲坛的喧闹和现代媒体的渲染,我们仍然感到当代中国学术在哲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领域的薄弱,真正影响一代学风、带来学问开创和转型发展的学术大家、思想巨人恰如凤毛麟角,颇难寻觅。正是在当代中国学术方兴未艾、任重道远的重新起步时期,这部传记带着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一位默默耕耘、大音希声的智者,让我们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真谛和学界大师的风范,使我们对当今中国学术的深化和拓展亦有着欣喜、充满了希望。
  在现实社会充满动感、流动不居的学术舞台上,一批批学者开始映人人们的眼帘,其中一些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和学坛精英在人们的注目中被称为“大家”、“大师”,而徐梵澄先生的公众亮相却极为稀少,长期被看似在积极发现“新星”、“新秀”的学术舆论界和评论界所忽视、埋没和遗忘。对于当代学人而言,徐梵澄先生奇特的求学经历、曲折的人生历程似乎颇具“神秘”色彩,其学问和知识对常人而言也有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之感。这样“走近”徐先生、“了解”徐先生的人的确很少。

作者简介

  徐梵澄(1909.10.26—2000.3.6),原名琥,谱名诗荃,字季海,湖南长沙人。年轻时游于鲁迅门下,留德期间为鲁迅蒐求欧西版画,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有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1945年底,参加中印文化交流,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徐梵澄是著名的精神哲学家、印度学专家、宗教学家、翻译家和诗人,对中西印三大文明学术都有深入的研究。主要著译作有《苏鲁支语录》(德译汉)、《尼采自传》(德译汉)、《五十奥义书》(梵译汉)、《薄伽梵歌》(梵译汉)及《薄伽梵歌论》(英译汉)、《神圣人生论》(英译汉)、《母亲的话》(法译汉)、《小学菁华》(英文)、《孔学古微》(英文)、《老子臆解》、《异学杂著》、《陆王学述》、《蓬屋诗存》等。其一生之主要成果见于十六卷之《徐梵澄文集》。

媒体评论

  《徐梵澄传》经孙波先生的执著坚持、多年努力,终于在徐梵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得以问世。孙波书写这一传记,是一种充满敬意、情感和责任心的投入。顺着其思绪、激情和优美生动的文笔,我们终于可以“走近徐梵澄先生”,鲜活地认识一位“大隐于市”的学术人师,深刻体会他毕其一生来追求“超越与会通”的学术意义和人生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卓新平
  梵澄先生宴居治学,淡泊名利,造次颠沛,不改其志,仙风道骨,出尘不染,生平修为,宛若高僧。对于精神境界的探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哲人已远,典型犹存。我们希望更多读者认识这样一位典范人物,也期待更多研治印、中佛学的读者,能承接梵澄先生的治学成果。
  ——台湾玄奘大学教授、弘誓学院院长  昭慧法师

前言

  《徐梵澄传》经孙波先生的执著坚持、多年努力,终于在徐梵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得以问世。孙波先生书写这一传记,是一种充满敬意、情感和责任心的投入。顺着其思绪、激情和优美生动的文笔,我们终于可以“走近徐梵澄先生”,鲜活地认识一位“大隐于市”的学术大师,深刻体会他毕其一生来追求“超越与会通”的学术意义和人生境界。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获得了新生,学界名流亦层出不穷。然而,透过学术讲坛的喧闹和现代媒体的渲染,我们仍然感到当代中国学术在哲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领域的薄弱,真正影响一代学风、带来学问开创和转型发展的学术大家、思想巨人恰如凤毛麟角,颇难寻觅。正是在当代中国学术方兴未艾、任重道远的重新起步时期,这部传记带着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一位默默耕耘、大音希声的智者,让我们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真谛和学界大师的风范,使我们对当今中国学术的深化和拓展亦有着欣喜、充满了希望。
  在现实社会充满动感、流动不居的学术舞台上,一批批学者开始映人人们的眼帘,其中一些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和学坛精英在人们的注目中被称为“大家”、“大师”,而徐梵澄先生的公众亮相却极为稀少,长期被看似在积极发现“新星”、“新秀”的学术舆论界和评论界所忽视、埋没和遗忘。对于当代学人而言,徐梵澄先生奇特的求学经历、曲折的人生历程似乎颇具“神秘”色彩,其学问和知识对常人而言也有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之感。这样“走近”徐先生、“了解”徐先生的人的确很少。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高山闻道
  1.东乡徐氏
  “长沙东乡徐氏为大族,世业农,族中多读书人,多工书法。顾于清末仕宦皆不甚显达。”这是梵澄先生为其堂侄书钟所编著的《石鼓文书法》写的序言,落款为“戊寅冬首都初雪之日徐诗荃撰时年九十”,时为1999年。文末有云:“不知书钟自视其书与其尊公奚若。毋亦如子敬之于逸少,日‘固当胜’耶?因叙述渊源之所自。且进三言曰:‘守传承,求进步,多读书’。皆凡俗语。学固无止境者也。是为序。”书钟尊公徐艺仙,为梵澄堂兄,乃其二伯父之子,湘中书法名家,各体兼擅,大篆于吴清卿为近。艺仙之兄庸盒,亦书家,工行草,学孙过庭而上企二王。至若梵澄以后的书法规模,则主之以二王行草,辅之以兼擅各体。澄父亦长于书法,且气完力大,作榜书或擘窠,师率更体稍加丰润而风神凛凛不可企及。他如梵澄之三兄,工楷与隶,避日寇于遵义时,应银行及商社求书匾额屡得厚润;梵澄之五伯父之子晓溪,工小楷,习灵飞经而参以松雪,舒云铺锦,其进学试卷得有“字冠通场”之批语,梵澄之九伯父曾书碑铭勒石于乡,书近颜平原,甚为乡人称道。如是家珍之细数,不由得让你想起那一副意味极其深长的楹联,即“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梵澄,就是在这一氛围中长大成人。

插图

《史记精讲》
内容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它开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它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一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他们的鲜明的个性化。《史记精讲》精
国学彩英

成都明伦书院2014年度经典国学堂课程表

成都明伦书院 2014年度经典国学堂课程表 【一月】《金刚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慈悲开示,度尽多少红尘痴魂;缘起性空,解开多少人生死结。《金刚经》,号称经中之母万经之王,无上的般若智慧,告诉众生六度真谛;孤独园的狮子怒吼,震慑三界无明孽障。无余涅槃,究竟真意如何?成住坏空,究竟奥义何在?所有因果,皆归六道;一切业力,了然一扫而空。 【二月】《说文解字》 人生觉悟识字始!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国文化的入门,神奇汉字的基
联系方式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幸福梅林幸福联合五组129号明伦书院
电话: 028—86006188
余老师: 18981987998/15881013569(微信同号)
传真: 028—86006188
Email: cdmlsy@sina.com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9. minglunshu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Hui Du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