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明伦书院2013年5月18、19日《四书》与夫子之道课程回顾】
明伦经典国学堂《四书与夫子之道》课后有感
四书五经,中国人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之圣学,铸造华夏屹立东方,抗西夷之自由、夺南亚之寂灭的核心精神资粮。一以贯之,可曰“夫子之道”。
无四书五经,则中国已成割据之欧洲,华族定成引颈受戮之玛雅、印第安也。
然四书之间,亦有导向之取舍、主流之轻重,非问世即是现今局面,实有一渐变演进、谁主谁次之脉络。有人曾以中华历代之特征做如是归纳:汉唐为五经之世,宋明为四书之国。虽可争议,实有真知灼见于焉。
五经者,《诗》《书》《礼》《易》《春秋》也(古有《乐经》,亡佚不论),世传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五经》之旨,参天法地,直追尧舜;自强厚德,取法大同。明王不远,五霸方兴。春秋固无义战,战国幸有诸公,其深谋远虑,计天下之利,求百世之名,焉可因噎废食,以偏概全。学者当从“断烂朝报”中求其政治雏形,于《关雎》《蒹葭》中了其初心良知。
汉唐者,我民族之青春也。元气淋漓,生机勃勃,如初生之犊,如日出之阳,如新妇初来,如岩岩玉柱,如郁郁涧松,如鸷搏兔,如虎吞狼,其粗服乱头,不掩国色;衣敝缊袍,惊若天人。其包举四海,寰宇畏怖,确有先民之古朴、笃实、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之气象;其东南孔雀,西北浮云,秋风渭水,汉家陵阙,平生一段星垂野阔,终南阴岭之风流。读《五经》日深,则知之愈明,体之尤深矣。
四书者,《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也。内圣外王,修己安人。至诚若神,修齐治平之道为不刊之论;学而时习,视听言动之箴成千载大纲大法。
宋明者,我民族之壮盛也。文物灿烂,道德风流,如日中天。如绝色美妇,冰肌玉骨,清凉无汗;如青衫少年,骑马斜桥,满楼红袖。时如一江春水,时有惊涛拍岸;静而町蓝岸芷,动则浊浪排空。梦里花落处,三秋桂子;竹杖芒鞋时,十里荷花。凄凄惨惨,雪拥蓝关;寻寻觅觅,玉砌雕栏。静坐谈心性者,皆是鸿儒;怒发冲冠者,诸多大夫。功名尘土,君父家国。虽如此,亦断断不可以此下结论谓宋明无气节,无风骨,无开疆,无拓土。君不见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君不见千嶂里长烟落日,西洋中宝船帆悬。崖山有蹈死之士,大都无苟活忠良。包拯之铡,断送多少魑魅魍魉;东林之诵,泽被万千取义成仁。此中正义,舍《四书》之敦厚崇礼、当仁不让更复何言。
可知五经之学和四书之教,同归宗于夫子,同启源于圣门。微言大义,皆自孔子出,其实质无甚分别。有学者寻圣人分别于字里行间,判今古异同于断章残简,有何意义?有何建设?
此番成都明伦书院延请刘强教授讲学,总论夫子之“八正道”。余受益匪浅,今试一一言之:
一、为学之道。第一明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不可不知,孔孟颜曾,孟荀董韩,程朱陆王亦应大致知晓,此乃继往开来之基础工夫,不宜忽略,尤其必须纠正从前视孔老夫子为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等谬误,须自心底,用传统中国对夫子的唯一尊称“圣人”。第二立大志,小人仅有“事实判断”,君子必具“价值判断”。“士志于道”!此言可终身诵之,行之,勉之,励之,戒之,警之。第三,下学上达,不可自蔽通道,自甘沉沦,学而时习之,是为己之学,非为人之学,久之可由物性明了人性,终臻于神性(或灵性)。第四,学者须下大工夫追寻孔颜乐处,“三年不至于谷”,非虚指,实告诫你我“俗”人,不斩断念念于“谷”之小,焉能达知天知命之大,终究不过一“俗”人罢了。
二、修身之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此乃三代以来,自孔子而有之人生目的规划之总爆发。重点有五:1、克己之道,要在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言寡尤,行寡悔,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2、自反之道,要在自我反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取法乎上。古之仁人君子从无“羡慕嫉妒恨”一说,行有不得,皆慎独自省,犹“人不能自见其睫”,“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是也。圣人此教,征之西哲康德“头顶星空、内心道德法则”,一也;3、慎独之道,要在遏人欲于将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时时戒惧“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4、改过迁善之道,圣人千言万语,黄钟大吕者,此四字也。过者,人人皆不免,独君子能不迁怒,不贰过,与人为善,见不善如探汤,闻义而徙,知过则改。5、直道,家有诤子,家之幸;国有诤臣,国之福。为人诚正无欺,切忌邪枉不仁。不效攘羊之伪,当学如射之直。
三、孝悌之道。夫子之人格教育,最重孝悌,此亦我华夏之为华夏,中国之为中国之宪法总纲!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可期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故毋止于口体之奉,应思及色难之养,方为孝子。
四、忠恕之道。夫子之教,一以贯之,乃“忠”乃“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己及人,善莫大焉。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唯忠恕而已。心存忠恕,则千万人吾往矣。苟无忠恕,则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必遭天谴,必遭地灭。由忠恕之道,可言及孔门心性之学。何谓人?具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者也;何谓大人?不失赤子之心之人也;何谓君子?居仁由义,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者也;何谓士大夫?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也;何谓自在?四十不动心,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何谓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也。
五、仁义之道。仲尼之徒,唯“仁”而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博施济众,克己复礼,造次之间,颠沛之间,刚毅木讷,居恭执敬。由此门而入,学者可窥及圣人“义利之辨”“人禽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不怨天尤人,见其大者忘其小,存养泰适无不足,乐天知命,乐山乐水。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学圣人之道,可从夫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着手,常思“鸟伦之乐”,此亦为“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之传统文明也。慈济证严上人曾有言“脚步要轻,大地会疼”,嗟乎,盍此言如此之大哉!
六、诚敬之道。圣贤气象,不唯“温良恭俭让”,亦有不可侵犯之威仪。夫子之于鬼神,虽“罕言”,虽“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然敬畏天地,与天地合其德;敬鬼神而远之,与鬼神合其吉凶。反复强调之“诚”,则可指导过去、现在和未来。古往今来,言此最中肯透彻者,莫过于《中庸》:“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不诚无物。
七、治平之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孔子之构想,虽未大行于过去中国,然终不掩其璀璨光辉,孰能断言此终极理想不为普世价值?盖人性之趋善避恶,慕仁好义,古今中外,一也。《大学》反复申明之“修齐治平”,实为万世不易之论。为政以德,则可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繁,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此德治之基,北辰之理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非不当然,有憾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非弃礼乐刑政,乃人心教化,理之应然也。今之学子,口口声声谋稻梁,谓“何种专业最吃香?”,此肠胃之境界,口腹之理想,远夫子之圣域不可以道里计。治平之道,首重德治,次重礼乐,节用、勤政、选贤任能并举,足食足兵民信共施,庶之富之教之齐下,尊五美、摒四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更具天下情怀,柔远服众,嘉善而矜不能。孔子之论,千载之下,读之仍不免慷慨激昂,以之视今,凡尚存天理良知者,能不喟然而叹,拍案而思奋起乎!
八、中庸之道。万法归一,皆归于“中庸”。尧曰“允执其中”,舜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古圣反复伸张之大义,终集大成于孔老夫子。“中庸”之横空出世,构建我华族数千年天人合一之和谐伦理秩序, 避免无以穷尽之无理无由之刀兵人祸,功莫大乎此,德莫大乎此,道莫大乎此!今人常鄙夷此道,或误解此道,皆自绝资粮,崇洋媚外之遗毒也。察我中华上古神话,凡励志者,若精卫、若夸父、若愚公,凡泽及后世者,若羲黄、若舜禹、皆有“知其不可而为之”气概,皆有“发而皆中节”之圆融,亦具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之威风,好察迩言,隐恶扬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三句,学者宜仔细体认,终身奉行。
君子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唯有若孔子者!”——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四书五经,中国人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之圣学,铸造华夏屹立东方,抗西夷之自由、夺南亚之寂灭的核心精神资粮。一以贯之,可曰“夫子之道”。
无四书五经,则中国已成割据之欧洲,华族定成引颈受戮之玛雅、印第安也。
然四书之间,亦有导向之取舍、主流之轻重,非问世即是现今局面,实有一渐变演进、谁主谁次之脉络。有人曾以中华历代之特征做如是归纳:汉唐为五经之世,宋明为四书之国。虽可争议,实有真知灼见于焉。
五经者,《诗》《书》《礼》《易》《春秋》也(古有《乐经》,亡佚不论),世传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五经》之旨,参天法地,直追尧舜;自强厚德,取法大同。明王不远,五霸方兴。春秋固无义战,战国幸有诸公,其深谋远虑,计天下之利,求百世之名,焉可因噎废食,以偏概全。学者当从“断烂朝报”中求其政治雏形,于《关雎》《蒹葭》中了其初心良知。
汉唐者,我民族之青春也。元气淋漓,生机勃勃,如初生之犊,如日出之阳,如新妇初来,如岩岩玉柱,如郁郁涧松,如鸷搏兔,如虎吞狼,其粗服乱头,不掩国色;衣敝缊袍,惊若天人。其包举四海,寰宇畏怖,确有先民之古朴、笃实、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之气象;其东南孔雀,西北浮云,秋风渭水,汉家陵阙,平生一段星垂野阔,终南阴岭之风流。读《五经》日深,则知之愈明,体之尤深矣。
四书者,《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也。内圣外王,修己安人。至诚若神,修齐治平之道为不刊之论;学而时习,视听言动之箴成千载大纲大法。
宋明者,我民族之壮盛也。文物灿烂,道德风流,如日中天。如绝色美妇,冰肌玉骨,清凉无汗;如青衫少年,骑马斜桥,满楼红袖。时如一江春水,时有惊涛拍岸;静而町蓝岸芷,动则浊浪排空。梦里花落处,三秋桂子;竹杖芒鞋时,十里荷花。凄凄惨惨,雪拥蓝关;寻寻觅觅,玉砌雕栏。静坐谈心性者,皆是鸿儒;怒发冲冠者,诸多大夫。功名尘土,君父家国。虽如此,亦断断不可以此下结论谓宋明无气节,无风骨,无开疆,无拓土。君不见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君不见千嶂里长烟落日,西洋中宝船帆悬。崖山有蹈死之士,大都无苟活忠良。包拯之铡,断送多少魑魅魍魉;东林之诵,泽被万千取义成仁。此中正义,舍《四书》之敦厚崇礼、当仁不让更复何言。
可知五经之学和四书之教,同归宗于夫子,同启源于圣门。微言大义,皆自孔子出,其实质无甚分别。有学者寻圣人分别于字里行间,判今古异同于断章残简,有何意义?有何建设?
此番成都明伦书院延请刘强教授讲学,总论夫子之“八正道”。余受益匪浅,今试一一言之:
一、为学之道。第一明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不可不知,孔孟颜曾,孟荀董韩,程朱陆王亦应大致知晓,此乃继往开来之基础工夫,不宜忽略,尤其必须纠正从前视孔老夫子为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等谬误,须自心底,用传统中国对夫子的唯一尊称“圣人”。第二立大志,小人仅有“事实判断”,君子必具“价值判断”。“士志于道”!此言可终身诵之,行之,勉之,励之,戒之,警之。第三,下学上达,不可自蔽通道,自甘沉沦,学而时习之,是为己之学,非为人之学,久之可由物性明了人性,终臻于神性(或灵性)。第四,学者须下大工夫追寻孔颜乐处,“三年不至于谷”,非虚指,实告诫你我“俗”人,不斩断念念于“谷”之小,焉能达知天知命之大,终究不过一“俗”人罢了。
二、修身之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此乃三代以来,自孔子而有之人生目的规划之总爆发。重点有五:1、克己之道,要在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言寡尤,行寡悔,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2、自反之道,要在自我反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取法乎上。古之仁人君子从无“羡慕嫉妒恨”一说,行有不得,皆慎独自省,犹“人不能自见其睫”,“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是也。圣人此教,征之西哲康德“头顶星空、内心道德法则”,一也;3、慎独之道,要在遏人欲于将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时时戒惧“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4、改过迁善之道,圣人千言万语,黄钟大吕者,此四字也。过者,人人皆不免,独君子能不迁怒,不贰过,与人为善,见不善如探汤,闻义而徙,知过则改。5、直道,家有诤子,家之幸;国有诤臣,国之福。为人诚正无欺,切忌邪枉不仁。不效攘羊之伪,当学如射之直。
三、孝悌之道。夫子之人格教育,最重孝悌,此亦我华夏之为华夏,中国之为中国之宪法总纲!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可期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故毋止于口体之奉,应思及色难之养,方为孝子。
四、忠恕之道。夫子之教,一以贯之,乃“忠”乃“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己及人,善莫大焉。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唯忠恕而已。心存忠恕,则千万人吾往矣。苟无忠恕,则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必遭天谴,必遭地灭。由忠恕之道,可言及孔门心性之学。何谓人?具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者也;何谓大人?不失赤子之心之人也;何谓君子?居仁由义,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者也;何谓士大夫?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也;何谓自在?四十不动心,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何谓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也。
五、仁义之道。仲尼之徒,唯“仁”而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博施济众,克己复礼,造次之间,颠沛之间,刚毅木讷,居恭执敬。由此门而入,学者可窥及圣人“义利之辨”“人禽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不怨天尤人,见其大者忘其小,存养泰适无不足,乐天知命,乐山乐水。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学圣人之道,可从夫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着手,常思“鸟伦之乐”,此亦为“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之传统文明也。慈济证严上人曾有言“脚步要轻,大地会疼”,嗟乎,盍此言如此之大哉!
六、诚敬之道。圣贤气象,不唯“温良恭俭让”,亦有不可侵犯之威仪。夫子之于鬼神,虽“罕言”,虽“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然敬畏天地,与天地合其德;敬鬼神而远之,与鬼神合其吉凶。反复强调之“诚”,则可指导过去、现在和未来。古往今来,言此最中肯透彻者,莫过于《中庸》:“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不诚无物。
七、治平之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孔子之构想,虽未大行于过去中国,然终不掩其璀璨光辉,孰能断言此终极理想不为普世价值?盖人性之趋善避恶,慕仁好义,古今中外,一也。《大学》反复申明之“修齐治平”,实为万世不易之论。为政以德,则可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繁,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此德治之基,北辰之理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非不当然,有憾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非弃礼乐刑政,乃人心教化,理之应然也。今之学子,口口声声谋稻梁,谓“何种专业最吃香?”,此肠胃之境界,口腹之理想,远夫子之圣域不可以道里计。治平之道,首重德治,次重礼乐,节用、勤政、选贤任能并举,足食足兵民信共施,庶之富之教之齐下,尊五美、摒四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更具天下情怀,柔远服众,嘉善而矜不能。孔子之论,千载之下,读之仍不免慷慨激昂,以之视今,凡尚存天理良知者,能不喟然而叹,拍案而思奋起乎!
八、中庸之道。万法归一,皆归于“中庸”。尧曰“允执其中”,舜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古圣反复伸张之大义,终集大成于孔老夫子。“中庸”之横空出世,构建我华族数千年天人合一之和谐伦理秩序, 避免无以穷尽之无理无由之刀兵人祸,功莫大乎此,德莫大乎此,道莫大乎此!今人常鄙夷此道,或误解此道,皆自绝资粮,崇洋媚外之遗毒也。察我中华上古神话,凡励志者,若精卫、若夸父、若愚公,凡泽及后世者,若羲黄、若舜禹、皆有“知其不可而为之”气概,皆有“发而皆中节”之圆融,亦具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之威风,好察迩言,隐恶扬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三句,学者宜仔细体认,终身奉行。
君子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唯有若孔子者!”——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上一篇:没有了
【成都明伦书院2014年11月
【《中国通史大唐气象》课后思考】 武则天,一个令后世男人永恒揣摩的女性,一个让一贯以男性为中心的东亚父权社会难以自圆其说、永远惭愧的女性,一个虽死犹生、持续影响大唐政治生态的女性。 这是我们对她的习惯印象。但我要说的是,我们莫就此止步而忽略一个事实:武则天,不仅是一位风情万种、八面玲珑的女人,还是一位冷酷无情、高瞻远瞩的铁腕政治家。甚至,她的主要身份,不是作为女人的武则天,而是一个在数千年
国学彩英
成都明伦书院 2014年度经典国学堂课程表 【一月】《金刚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慈悲开示,度尽多少红尘痴魂;缘起性空,解开多少人生死结。《金刚经》,号称经中之母万经之王,无上的般若智慧,告诉众生六度真谛;孤独园的狮子怒吼,震慑三界无明孽障。无余涅槃,究竟真意如何?成住坏空,究竟奥义何在?所有因果,皆归六道;一切业力,了然一扫而空。 【二月】《说文解字》 人生觉悟识字始!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国文化的入门,神奇汉字的基
- 2012-10-12·成都明伦书院推荐阅读书目
- 2012-06-04·“三教合一”之我见
- 2011-12-08·不到楼兰非好汉(二)
- 2011-12-08·不到楼兰非好汉(一)
- 2011-12-08·不到楼兰非好汉(三)
- 2011-12-08·不到楼兰非好汉(四)
- 2011-12-08·不道楼兰非好汉(五)
联系方式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幸福梅林幸福联合五组129号明伦书院
电话: 028—86006188
余老师: 18981987998/15881013569(微信同号)
传真: 028—86006188
Email: cdmlsy@sina.com
电话: 028—86006188
余老师: 18981987998/15881013569(微信同号)
传真: 028—86006188
Email: cdmlsy@sina.com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9. minglunshu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Hui Du Design
Design by Hui Du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