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风水大观
来源:未知  日期:2013-03-20 14:33  点击:  字号: T | T

内容简介

  恭王府整体及局部,甚至每一处建筑及景观,所蕴含的风水意象,一次次令人震撼。揭示其风水意象的过程,犹如一次神奇的发现之旅。
  风水学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人的生命不过几十年而已,而经典的、合于风水学原理的建筑,其生命旺势则可达数百年乃至更久远。
  恭王府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建筑、文化的遗产,它留给我们的对风水学的应用、阐释和验证,同样无比珍贵。
  《恭王府风水大观》是第一本全方位揭示王府风水格局的书,明清两代,北京有一百多座王府,恭王府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王府。
 

作者简介

  张一指,易学研究者。中国国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国学堂》主讲嘉宾。
 

媒体评论

  中国人在没有电视、报纸、微博以前,有闲得多,故也有更多大块的时间思考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最重要的事——那些占用你最多生命时间份额的事,例如在哪睡觉、在哪办公、在哪说话吃饭等等,所以他们发现用一套规律规划建筑的布局,会令人更遂顺喜乐,风水学应运而生。透过张一指老师对恭王府风水的解读,您可以像一个优雅的古人一样,体会生命最重要事物的趣味。
  ——梁冬

  风水,是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理念的真实享受。一指兄的妙笔通过对一个府邸、一个花园的风水诠释,把一座王府、王府历代主人的人生,与一个时代写尽。一本好看好玩的书。
  ——曲黎敏

精彩书摘

  筑临旺水元大都 引水穿城漕运昌隆 金中都城地利气脉的失势,让统治这块土地的后朝不得不做出迁移城址 的选择。什刹海水域所在地区,自然且必然地成了唯一的选择。这里要重点 论述的,正是主宰了京华大地700余年风云变幻的什刹海水域。首先从元大都说起,因为元大都城恰是依什刹海水域而建。大凡都邑城廓,总要依江河湖泊而建,或引水穿城而过,或左近临水而 建,正所谓水旺而气脉足。什刹海水域所具的雄壮地利气脉,给自元大都以后的北京城,注入了无 限生机,数百年来繁盛不已。公元1260年,元朝占领金中都城45年后,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御驾南征。此次南征的目的是为了考察金中都旧城,准备将首都从蒙古的上都开平 迁移至此,以便一统中原。但当他抵达中都后,却很快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发现了更适合建都的什 刹海水域。于是他毅然决定放弃金中都旧城,确定在什刹海水域营建新都城。让元世祖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一方面是什刹海的秀美,使自幼生长在 大漠孤烟里的他,感受到了宛若江南水乡的温润气息。因为他抵达中都后,一直住在北海边上的太宁宫中。而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听取了两个人的建议。这两个人是伟大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以及之后受命负责新城设计规划的 郭守敬的老师,汉族学者刘秉忠。这两个人既精通天文、地理,也精通历算 和水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精通易学。今天再来看,这个临旺水而建都的抉择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抉择合于风 水学原理。这个伟大抉择的正确性,在之后的数百年间,无数次被印证。公元1267~1283年,历时16年,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大都城建成。是元大都城选择了什刹海水域。也是什刹海水域选择了元大都城。让我们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窥探一下当年郭守敬和刘秉忠的设计规划吧。什刹海在元初称为积水潭,元中后期又称海子。《元史·地理志》记载:“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即北海琼华岛)之 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 名焉。”所说“西北诸泉之水”,除了原有的高梁河水外,还有郭守敬先后两次 引自西北的诸泉之水。一次是早在新城开始营建的前五年,即1262年,为了开通漕运,开凿玉 泉山,引来玉泉山诸水入大都城。另一次是1291年。据《元史·郭守敬传》 记载:他“引北山(注:今北京昌平区东南凤凰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 翁山泊(注:今昆明湖)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令人称奇的是,第二次引水工程中,包含着一个奇迹:昌平的海拔与北 京接近,中间还有两道河——清河和沙河,落差太小,甚至还有副落差,无 法直接引水。郭守敬反复测算,先将泉水向西引,在西山脚下汇合诸泉后,再向南引入翁山泊,“西折而南”,最后导入城内。这与700年后的今天,通过精密仪器精确测量而修成的,密云至北京的引水渠的路线极为相近。这两次引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通大都城的漕运,使积水潭成为京杭 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这是郭守敬早在建都之初就提出的建议。与此同时,两次所引之水大大增加了什刹海的水量,水域更宽了,水源 更远更长了——“汪洋如海”。这样一来,什刹海所具有的从风水学角度而论的地利气脉,也逾加雄壮 了,可谓一举两得。元大都后来空前的繁华与兴盛,此时已准备充分。去脉玄关通惠河闸 有来龙还得有去脉。并且,要开通漕运,必须要将海子和大运河相连。经过反复勘察、测量,郭守敬最终确定,从今什刹前海东岸的万宁桥也称地 安门桥或后门桥,将水引出。再上奏元世祖,修通大都城至通州的运河。水出万宁桥,“东折而出南水门。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帝览奏,喜日:‘当速行 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名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待守 敬指授而后行事”(《元史·郭守敬传》载)。工程历时三年,于1293年秋竣工。这年,忽必烈自上都还京,“过积水 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日通惠河。”引来西北诸泉之水,修通通惠河,连通京杭大运河,伟大的水利学家郭 守敬精心设计规划的这一切,让这片秀美的水域,一时间变得繁花似锦,从 而获得的漕运效益更是盛况空前。明代劳宗茂曾做诗称赞:莫谓盈盈衣带水,胜他多少犊轮章。然而郭守敬的设计规划为什么能够如此奏效?原来他不仅精通水利,同 时还精通易学。故而在对这片水域的设计规划中,处处严谨地贯穿着缜密的 风水意象,在对风水学理论的遵循、应用和体现方面,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在修建大都城时,郭守敬在和义门即今西直门南北处各设了一座水关,即引水入城的关口,和义门在大都城的西北方,这种引自西北方,穿城而过,从东南方流出的水法,杨筠松称之为“贵人禄马上御街”(后文另有详述)。元大都城的整体设计正是如此——海子之水自北水关入城,先北上,复 东折而南,总体入城走势由西北而东南,所确定连接通惠河的万宁桥处,正 好是海子水域的东南方;从南水关入城的金水河,环绕过皇城后,也是从皇 城的东南方汇入通惠河,通惠河又是从大都城的东南方流出,完全合于“贵 人禄马上御街”之水法。所有这一切,来龙去脉,从整体到局部,乃至每一个相关环节,其设计 和布局都无不严谨地遵循着风水学原理,令人称叹!由此来看,之后的元大 都之所以能够空前繁盛,实属必然。《青囊经》论“去脉玄关”:“去处之元,宜重重关锁,气方能聚”。有了“来龙”,还得有“去脉”,“来龙”宜长,“去脉”宜短,“欲 短则关”,此谓“去脉玄关”。通惠河是大都城的去脉,通惠河上“每十里 置一闸,凡为闸七”,则是七道关锁。
上一篇:鬼谷子详解
下一篇:《史记精讲》
《史记精讲》
内容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它开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它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一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他们的鲜明的个性化。《史记精讲》精
国学彩英

成都明伦书院2014年度经典国学堂课程表

成都明伦书院 2014年度经典国学堂课程表 【一月】《金刚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慈悲开示,度尽多少红尘痴魂;缘起性空,解开多少人生死结。《金刚经》,号称经中之母万经之王,无上的般若智慧,告诉众生六度真谛;孤独园的狮子怒吼,震慑三界无明孽障。无余涅槃,究竟真意如何?成住坏空,究竟奥义何在?所有因果,皆归六道;一切业力,了然一扫而空。 【二月】《说文解字》 人生觉悟识字始!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国文化的入门,神奇汉字的基
联系方式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幸福梅林幸福联合五组129号明伦书院
电话: 028—86006188
余老师: 18981987998/15881013569(微信同号)
传真: 028—86006188
Email: cdmlsy@sina.com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9. minglunshu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Hui Du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