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明伦书院2015年5月30、31日洪修平教授《肇论》课程回顾】
来源:未知  日期:2015-06-08 11:44  点击:  字号: T | T

【《肇论》课程分享(一)】
    至迟在战国中后期,儒道两家思想有合流的趋势。一个是中国式的积极自强入世,一个是中国式的虚静厚朴出世。
    在秦火和楚汉相争过后,西汉初年,结合儒家仁政思想和老子无为理念的黄老学说成了社会主流思想(所谓黄老,就是假托黄帝和借助《老子》的思想,为现实的拨乱反正服务)。体现为轻徭薄赋、精兵简政,无为而治,对内大力发展农业,拓展耕地,鼓励生育,放松垄断,减轻农业负担,对外以和亲等手段韬光隐晦,积蓄能量。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首倡天人感应,在独尊儒术之外,也暗示了谶纬之学的兴起。经过两汉,尤其是三国和西晋,持续的争霸战争、人口锐减,民族迁徙(中国中原人士第一次大规模衣冠南渡、客家人形成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和瘟疫横行(张仲景的《伤寒论》正是汉末可怕的传染病肆虐的产物)五行方术之学和玄学大行其道,悲观厌世之学深得人心(道教此时诞生就是一例证)。
    进入东晋之后,长江以南的汉族政权时局相对稳定,北方蛮族政权有从动辄百万杀戮的剧烈动荡转入宫廷政变为主的趋势,民生渐渐恢复,群众渴望和平。由此,中国思想界进入了一个热闹地、全民参与的关注心性、灵魂、解脱的时期,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肇论》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肇论》课程分享(二)】
    鸠摩罗什来华译经的时期,正是中国思想界玄佛合流的时期。高僧皆为名士,名士追捧高僧。深受汉魏玄学浸淫的中国精英人士,有极强的文化优越感,基本是以儒道两家的名相和认识来理解佛教,理解这个看似和儒道有很多地方相同的外来文化。在他们看来,佛,就是西域一个圣人,或神仙,或真人;涅槃,就是无为,就是寂静;空,就是无,就是没有。修行,就是修炼神通……佛教思想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张冠李戴和忍辱负重(当然,前期在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嵇康、阮籍这种人面前,无常无我涅槃的理念换哪个强人来也的确不好伸张),经过对中国本土儒道文化的观察和妥协,正处于塑造自己品牌、抢过话语权、张扬差异性的关键阶段。犹如恩格斯评价意大利文艺复兴一样,“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
    当时的中国佛教界,有两大伟大的僧团双星闪耀。北方,以姑臧(今天的甘肃武威)和长安为中心,鸠摩罗什、僧肇、僧叡为代表,其背后的文化土壤是质朴刚健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的进取和无惧无畏;南方,以庐山为中心,以道生、慧远法脉为中心,其氤氲教化的文化生态是风雅空灵的江左风流。
    鸠摩罗什、僧肇、道生、慧远等人,适时地承担起了在中国弘扬如来家业的重担。他们以自己精通三藏的修为,以自己解悟后留下的讲经说法,为中国佛教真正奠定话语权、获得和儒道共尊的文化地位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每个人都是修行证悟了的人,都是因缘际会,来到中国应机对治那一时期混乱不堪误解佛陀正法的思想界的指路明灯。正是通过他们这一两代高僧的共同努力,接下来的中国,在隋唐灿烂如春天般的时期,佛教,进入黄金时代。

 

【《肇论》课程分享(三)】
    僧肇,《肇论》作者,鸠摩罗什弟子,罗什译经的重要助手。他短暂的一生(31岁),从最初亲近老庄思想转变为赞同佛教教义,《维摩诘经》起了关键作用。
    《维摩诘经》是一部中国禅文化、居士文化最欣赏最热爱的大乘经典,当前更是大热,又叫《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该经旨在宣传大乘般若空观,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帮助众生获得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在《维摩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
    维摩不二禅机,对后世尤其是禅宗影响最大,最厉害的是斩断葛藤的方法论和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论,主要体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
    勤修《维摩诘经》,真心修持“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任何人都可以得圣果成就。《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根本法门。
    僧肇十五岁接触到的《维摩诘经》,是老版,后来鸠摩罗什又重新翻译了一次,水平更高,也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通行流通本。所以,欲了解《肇论》的般若空性之学,有《金刚经》和《维摩诘经》做底子,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顺便提一句,我个人最欣赏文殊师利菩萨询问维摩诘病情时,维摩诘回答的“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这句话,真是潇洒大气,格局雄伟,这种气魄,这种横扫一切魔相的气魄,千载之下,令人神往!

 

【《肇论》课程分享(四)】
    《物不迁论》,僧肇重要的佛学理论文献。立论即发问:世间万物是变化的吗?在生死交谢、寒来暑往之中,真有一个我们认为的、某个具体的事物在流动、在变换迁徙吗?
    僧肇认为,错,大错。没有这回事,“动静未始异。”根据般若空宗的观点,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是真谛和俗谛不二的。谈动,离不开静;谈静,离不开动。动静是没有差异的,都是相对的,既真实又不真实,既存在又不存在。过去的不会保留到现在,现在的也不会跳跃到过去,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已经发生的,都是它在它那个当下所发生的,绝不会保存至今;现在正在发生的,也立刻会灭掉,任何实相都不会哪怕刹那的停留。动静不二的关系,运用般若中观,可以非常清楚地察觉到,也是我们学习《金刚经》的时候,反复体会到的“当生即灭,灭不待因。”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会发现僧肇剖析的声闻乘“悟非常(非常,即万法无常)而成道”,圆觉乘“觉缘离(缘合则聚,缘散则离)以即真”都有可取之处,但都不如大乘般若学圆满究竟。“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
    这里,我的体会是,孔子讲“逝者如斯夫”,讲的是奔流不息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老子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讲水的七德,也承认水确实随物就范,道法自然不强求,不折腾,反而冲决千里,不可战胜。这些,其实都跟佛教所观照的“动”和“静”无关。佛教中观般若看待动静,更多讨论的是一种认识论,而不是方法论。
    诚然,《中庸》里有一句“君子居易以俟命”,指导我们认识自己,一直处于一个周流不虚变化无常的世界里,君子要坦然看待、正确面对,不要“意、必、固、我”地妄图改变它计较它,有道之士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世界的本来真实,即承认它的“不易、变易、简易”。
    我认为,非要受用一种方法论的话,孔老门生和释迦弟子可以在《周易》的高度取得一致:世界是变化的,矛盾的,处于永恒斗争和打破又平衡、平衡又打破的状态之中,无始无休。同时,世界又是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永恒变易、五蕴和合而成的人身观察到的世界表象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变的规则——道(或理,或气,或缘、或业力、或因果)。同时,准确抓住《周易》告诉我们的这三条总纲:变易、不易、简易。特别是“简易”,大道至简,佛家讲“不二”,两个字粉碎一切妄想;儒家讲“中庸”,两个字解决一切难题;道家讲“无为”,两个字够你咀嚼一辈子。

 

成都明伦书院施文忠院长课后分享

下一篇:没有了
【成都明伦书院2014年11月
【《中国通史大唐气象》课后思考】 武则天,一个令后世男人永恒揣摩的女性,一个让一贯以男性为中心的东亚父权社会难以自圆其说、永远惭愧的女性,一个虽死犹生、持续影响大唐政治生态的女性。 这是我们对她的习惯印象。但我要说的是,我们莫就此止步而忽略一个事实:武则天,不仅是一位风情万种、八面玲珑的女人,还是一位冷酷无情、高瞻远瞩的铁腕政治家。甚至,她的主要身份,不是作为女人的武则天,而是一个在数千年
国学彩英

成都明伦书院2014年度经典国学堂课程表

成都明伦书院 2014年度经典国学堂课程表 【一月】《金刚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慈悲开示,度尽多少红尘痴魂;缘起性空,解开多少人生死结。《金刚经》,号称经中之母万经之王,无上的般若智慧,告诉众生六度真谛;孤独园的狮子怒吼,震慑三界无明孽障。无余涅槃,究竟真意如何?成住坏空,究竟奥义何在?所有因果,皆归六道;一切业力,了然一扫而空。 【二月】《说文解字》 人生觉悟识字始!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国文化的入门,神奇汉字的基
联系方式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幸福梅林幸福联合五组129号明伦书院
电话: 028—86006188
余老师: 18981987998/15881013569(微信同号)
传真: 028—86006188
Email: cdmlsy@sina.com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9. minglunshu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Hui Du Design